查看原文
其他

土壤修复:产业冷清亟待立法 从业单位仅占环境服务业3.7%



文章导读

根据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显示,截至2011年底,在全国8820家环境保护服务从业单位中,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服务仅仅占比3.7%。

来源:华夏时报 作者:马维辉

本应“三足鼎立”的环保产业,如今却缺了一只脚。环保产业主要分为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三大类,但与大气治理、水处理行业的轰轰烈烈相比,土壤治理领域目前还显得比较沉寂。根据全国第四次环保产业调查结果显示,截至2011年底,在全国8820家环境保护服务从业单位中,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服务仅仅占比3.7%。

“企业很多,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怎样去做,钱从哪里挣。”北京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文一波曾表示,“可能这个现象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。”

为何出现这一状况?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处张旭辉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立法。土壤环境保护法至今尚未出台,导致土壤修复机制还没建立起来,污染企业与土地拥有者都缺乏动力。

污染严重

中国有多少土地受到了污染?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,环保部会同国土部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,结果显示,在全部约630万平方公里的调查面积中,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.1%。也就是说,有接近二成的土地污染超标。

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向本报记者表示,受污染土地大致分为农田、城市场地和矿山三大类。其中,农田、城市场地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。

张旭辉告诉记者,农田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沉降、污水灌溉以及乡镇企业废水排放,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,影响农产品[-0.94% 资金 研报]质量,这些受污染的农产品制成食品,又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,最终危害食用者身体健康。

而在城市,由于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,各地化工、农药、冶炼等工业企业和加油站、化学品储罐、固体废物处理等设施数量大、分布广,加上很多设施生产时间长、产品种类多、环境管理措施不到位,所在场地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污染物,其中不乏各类重金属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、挥发性有机污染物(VOCs)等毒性强、危害大的污染物。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大批工业企业停产或搬迁,原本的工业用地变更为商业、居住用地,其遗留下来的污染物就成了一大隐患。

此外,某些土地中含有挥发性的石油、润滑油等,可能通过口鼻摄入、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多种方式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。更大的隐患则在于,随着雨水冲刷,某些重金属污染物沿着土壤缝隙流入地下水,会造成地下水水源的污染。而在我国,很多城市都是以地下水水源地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,尤其是北方地区。

产业冷清

尽管土壤污染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,但与此关系密切的土壤修复产业却一直不温不火。

在2013年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,环保部科技司司长熊跃辉曾经表示,环保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水和大气的污染防治,这两部分占到市场份额的80%,并且连续7年增长都在30%左右。与其相比,生态环境修复在环境保护服务业中仅占3.7%,市场非常巨大,尤其是土壤环境的污染治理。

文一波表示,目前土壤修复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,除了一部分引起社会关注的场地修复外,大部分项目都是污染企业自己做掉了,没有拿到市场上来。

张旭辉也表示,大概3-4年以前,媒体关于土壤污染的报道很多,两会上代表委员也比较关注,很多企业判断土壤修复将成为未来的环保产业的热点之一,于是纷纷成立相关分公司。但如今回过头来看,很多企业其实没有接到什么项目,有的甚至3年才接了两三个项目,大部分时间都在亏损运营。

当然,也有少数成立早、规模大、运营好的企业,例如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等,订单较多。总体来讲,土壤修复产业的项目集中度较高,几家大企业承接了大部分项目,其他几百家企业则嗷嗷待哺。

如今,这些小企业的处境就显得比较尴尬,要么退出,要么咬牙坚持。张旭辉说,现在大部分企业还都舍不得撤走。

期待立法

为何污染情况和产业状况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?张旭辉认为,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立法。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和《水污染防治法》很早就有了,甚至《噪声污染防治法》这样的特种污染立法也早已颁布,但土壤环境保护法却迟迟没有出台。

立法缺失,使得污染企业和土地拥有者都没有修复的动力。张旭辉说,目前已经开展的修复项目,要么是国家试点,要么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出于商业利益自发进行的。

由于基础的立法工作没有完成,大方向尚未确定,使得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工作也受到影响。目前土壤修复方面的很多技术标准都没有,哪些需要修复,哪些不需要修复,修复到什么值,按照什么技术程序,都没有明确的依据。工程师们只好各自寻找美国、中国台湾,甚至是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某些标准来参考,使得标准散、乱、不统一。

没有立法,就连最基本的土壤修复成本机制也建立不起来。目前环保部门在对企业的环保处罚当中并没有包含土壤修复的费用,污染者不付费,政府也承担不了如此巨额的费用。

由于没有立法,标准缺失,如果从业者的素质稍差,其浑水摸鱼就很容易。甚至有一些项目,经过修复之后,环境情况反而进一步恶化。

总之,在文一波看来,土壤修复市场有点像早期的工业废水治理市场,没人重视、没人监管、没有标准。所以这一领域呼唤强硬的法律、监督机制的建立,以及标准的制定。

目前,土壤立法方面已经有所进展。8月5日,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土壤修复企业座谈会,相关负责人表示,环保部正抓紧组织起草土壤环境保护法。目前已经会同发改委、国土、农业等部门成立了土壤环境保护法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、工作组和相应的专家组,先后召开了两次领导小组会议、10多次专家组会议,形成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稿,征求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。

此外,还有号称环保部“三大战役”之一的“土十条”,今年3月,时任环保部副部长的周建曾经表示,《土壤防治行动计划》(又称“土十条”)有望在年内出台。

不过,张旭辉表示,“土十条”只是纲领性文件,起指导性作用,所以不会为市场带来爆发性的增长。土壤修复产业要想迎来质变,还得期待土壤环境保护法的颁布。而根据最新消息,土壤环境保护法预计将在2017年前出台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